1. 跳转至内容
  2. 跳转至主菜单
  3. 跳转到更多DW网站

Chi2111 D-C Mediendialog

Sven Hansen2008年11月22日

德国媒体中今年关于中国的报道比往常任何时候都要多,而这并不仅仅是因为北京奥运会。关于对中国的报道在德国也引起了大规模的争论。两国的记者和媒体专家早就应该坐在一起,交流想法了。德国《日报》(taz)记者参加了本周一和周二在广州召开的德中媒体对话并给德国之声发来如下报导。

https://p.dw.com/p/FzPg
奥运会时新闻中心里的场面图像来源: picture-alliance/ dpa

对于其他国家在公众舆论中的形象,本国的媒体起着相当大的决定作用。而媒体传输给公众的这些形象往往带有很多公式化的、老套的成见。如果这些报道是积极的,一般不会出现反对意见;但如果这些报道是负面的,则会被批评是粗暴的简单化和偏见。这一点今年在德国和中国之间得到了明确体现。

本次德中媒体对话中方的基本立场是,德国记者对中国大多都是作负面报道,而中国记者报道的则常常是德国的积极方面。然而,一年多以来,德国媒体关于中国的负面报道则成为中国媒体中德国形象的主导因素。

而德国记者则提醒中方,不要把对于消极事件的报道看作负面报道。也就是说,不能说信息的传递者对消极事件本身负有责任。这些报道也是可以发挥积极作用的。而中国记者对德国社会问题几乎不感兴趣,而更愿意关注类似汽车、啤酒和足球这样的老套话题,则让德国记者感到十分惊讶。虽然中国的社会问题可能比德国还多,但是德国的社会状况也会影响到民众对中国的印象。

中方与会者多次指责德国媒体是一个"反华联盟",而在去年秋天德国总理默克尔接见达赖喇嘛之后表现尤为明显。而德国方面则强调,各家媒体都是独立报道,并不存在一个"反华联盟"。而他们也没有对中国和中国人作出笼统的批评,而只是针对一些现象。对于美国或是德国发生的事件他们同样会作出批评,也并不因此就成为反美或反德联盟。

德国《时代周报》的副主编马蒂亚斯·纳斯认为,针对中国的批评目前日渐增多恰恰说明了其日益增加的重要性。世界上的重要国家通常要比不太重要的国家遭受更多的批评。

德国媒体关于中国的报道还被指责是刻意追求轰动效应,并且把中国当作全球化的替罪羊。上述的第二点指责得到了德方的部分承认。柏林《每日镜报》的哈拉尔德·舒曼认为,许多西方媒体确实在一些问题上与本国政府站在了同一个立场上,比如它们和政府一样,都认为如果不约束中国,就无法解决气候保护的问题。舒曼表示,这其实只是一个推卸西方责任的说辞而已。然而,对于中国政府遵循的经济发展模式无法与国际接轨,而且还给中国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这样的问题,中国媒体也并没有进行追问。舒曼认为,中国和德国的记者都忽视了放眼全球的视角。

此次德中媒体对话由斯图加特国际关系学院受德国外交部委托,与广东外语外贸大学新闻传媒学院联合承办。在关于会议主题--环境问题报道的讨论中,多次出现双方与会代表各执一词的情况。德方代表强调,即使在有关部门不知情的情况下,进行独立调查也非常重要;而中方代表则一再谈到与政府部门合作的必要性。《南方周末》记者曹辛表示,如果想要找到那些破坏环境的罪魁祸首,与国家环保总局达成一致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通过地方政府部门的重重关卡。

中方与会代表中,记者人数并不多,大多是来自国家机构的媒体学专家。对德国媒体"反华行动"的指责的一再重复,表现了双方之间仍然互不信任。惯于接受国家指令的中国媒体似乎无法想象德国媒体报道不接受德国政府的指令。

中国对媒体报道的导向、影响和限制,以及德国媒体受商业利益和政党争斗的影响这些问题,在这次的媒体对话中都没有提及。双方都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对于对方的媒体工作条件都知之甚少。

两国政治体制的不同似乎比文化上的差异更多地决定了这次对话的界限。而德方提出的共同进行调查研究的建议要想实现,恐怕还需要再召开多次类似对话。至于中方对这种共同调查研究是否感兴趣,目前还不清楚。在这方面,政治体制上的界限又将是一个重要因素。

德国之声版权所有

转载或引用请标明出处

跳转至下一栏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浏览更多相关内容

显示更多